生态安葬是保障基本殡葬需求的重要途径,也是中国特色的安葬方式改革的新趋势。
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比例,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,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节地生态安葬公共服务网络,全面实行奖补激励政策,使节地生态、移风易俗新风尚成为殡葬改革主流。
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。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,如立体安葬方式。
加强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。根据现状情况和未来需求,把握总量、扩大增量、优化存量,科学规划建设生态安葬设施,强化安葬设施生态功能。
提高节地生态安葬服务水平。严格落实安葬服务标准,创新服务模式,优化服务流程;强化人文关怀,提升服务内涵;加强安葬后续日常管理,注重环境绿化美化,引导文明低碳祭扫。
着力培育现代殡葬文化。倡导厚养薄葬、保护生态环境、造福子孙后代;厚植符合节地生态、绿色环保要求的安葬理念;培育具有时代特征、民族特点、群众基础的殡葬行为规范。
现代殡葬方式
树葬和草坪葬等生态葬选择度仅次于传统安葬和海葬。
人们对于垂直葬、生态葬的认知度、接受度和选择度三者相对比。选择程度呈现出骨灰墓穴葬>海葬>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>骨灰地上塔式葬>骨灰地下深埋葬>骨灰室内寄存>无碑葬>骨灰壁式葬。
殡葬方式优缺点对比
墓穴葬——是用水泥或石料板材制成墓穴安放骨灰盒,立墓碑或卧墓碑。优势,占地面积符合传统观念。接受度较高,适用范围较广。缺点,青山白化、水土流失和资源浪费等。
垂直葬——介于骨灰存放和墓穴之间的形式,其中包含地上塔、地下骨灰深埋、室内墓、壁式墓、走廊式,回廊式和多层叠加式。优势,节约土地,优化墓园景观和使用周期长;灵活多样,安葬和迁移便利。缺点,成本和建设地形要求高,设计形式粗暴,情感关怀少,与传统殡葬观念有所背离。北方接受度较低,土地平整地区适用。
节地生态葬——是骨灰入海、河、直接葬入地下留标记或深埋不留痕迹,形式包括海葬、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以及自然葬等。优势,处理方式生态环保,促进城市生态建设,道路基础设施建设量少,成本低等。缺点,后期维护以及推广难度较大。
殡葬活动四个需求
(1) 社会发展的需求
殡葬活动最主要的社会作用是满足人们的殡葬基本需求。
精神需求。中国传统的“事死如事生”和“生者慰藉,逝者安息”等理念,反映的都是殡葬的精神心理需求。以人为本、慰藉生者、善待逝者的殡葬服务就是一种满足心理或精神需求的过程。
殡仪需求。尽最大努力满足服务对象合理的殡仪服务需求。对遗体处理的需求,包括接运、保存、防腐、整容、整形、火化或埋葬等;对开展悼念活动的需求,包括遗体告别、开追悼会和祭拜等;对殡葬产品的需求,包括租用墓地、骨灰寄存格位、骨灰盒以及其他祭奠用品。
(2) 生态文明的需求
我国 “实行火葬” 基本目的就在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,殡葬改革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的要求,也是保护土地、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,更是现代殡葬设施是生态文明发展的需求。
(3) 殡葬服务的需求
殡葬服务作为殡葬改革的重要载体,可以规范人民的殡葬活动和殡葬行为。加强殡葬设施建设和管理,提供多元化的葬法,可以满足不同阶层人员的殡葬服务需求。
(4) 规划建设的需求
殡葬设施的规划建设水平一定意义上象征着现代城乡的文明和进步。
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价值导向,鼓励和引导人们采用树葬、深埋、格位存放等不占或少占土地、少耗资源和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遗体。
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、互联网模式层出不穷,为现代殡葬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大的保障,着重发展互联网与生态葬、殡仪服务和祭奠的融合,构建“互联网+殡葬”融合发展新体系。
来源:殡葬服务百科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